与学姐的交集开始于社团纳新,对于刚入学的我来说,“收到请回复”这类信息并不重要。当我走在大街上接到学姐的电话,更多的是尴尬,因为我解释不了为什么看了消息却不回复。逻辑混乱地解释了自己可能不适合策划的工作,学姐仍坚持说,你来试试吧。最后我去参加了二轮笔测,然后留下了。在社团迎新会上,我说,前几天我收到了一个学姐的邀请消息,但是我没有回复,让她等了很久,我现在还不知道她是谁,但是我想说声抱歉。之后我收到了学姐的来信,三年后,再拿出来读,感触远比初次打开时多。
“大学呢,是一个象牙塔,要么学习要么拓宽人脉,但是我希望你能过的开心,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
这是我两次读到都会走神的地方。第一次走神是因为感动,感动于“开心”这个词汇。第二次走神,是因为我想到了过去的三年。
大学对我来说确实是个“象牙塔”,我恐惧离开。即使很多人说学校是个小社会,但比起外界的大社会,它仍旧纯粹很多。我对“人脉”没有很强的概念,熟悉的人都在身边。值得一说的是,在相当多的时间里,我是开心的。在这些时间里,我也一直努力保留一些童真,不刻意去让自己表现地成熟,虽然在这个年纪我应该被定义为成熟。二十几岁的年纪,应该成熟吗?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我们已经跨过了十八岁的这个门槛,不再是孩子,应该成熟。但是从成长的角度,在这个年纪“幼稚些”“不懂事些”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还没有成家,没有立业。几年前,堂姐在集市上买了串糖葫芦随手打开吃了。亲戚便评价她说“一点事不懂,那么大了还不讲究”,言语里虽然没有多少恶意,但是听起来也让人难受。堂姐不过才二十出头,仅是在街上吃了串糖葫芦,就被贴上了“一点事不懂”。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从那以后和亲戚逛街,我再也没吃过东西。在尚可保持童真的时候努力成熟,也就丢了一部分的快乐。三十岁后,有足够的时间表现成熟。四十岁后,不用学,也会精于人情世故。所以,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会被环境推着走向成熟,并且不得不成熟。
在步入大学前的那个假期,有人对我说“其实上了大学后才会发现高中的日子是最充实最美好的,虽然累,但是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起初我并不认为他说的准确,因为概念里的大学,精彩的足够令我满怀期待。入学半年后,我才体会到了他说的意思所在。虽然这里有足够多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实践活动,但是真正想参与的却寥寥无几。没有学习的紧迫性,没有周考、月考,没有张贴于教室的成绩表,这些都在告诉我,我可以放松了。我确实放松了,但是我又后悔了,悔过之后又是放松。最后,大学就这样过去了。不能说自己完全平庸,但是真的不精彩。所幸,开心的记忆还是留下了很多,也算是一点收获。
大学或许是最后一个可以“幼稚”的阶段,起码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象牙塔里,找到方向不太容易,处理关系不太容易,做自己也不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所以我也希望你能过的开心。
大人都是过了期的孩子,其实也可以选择做正在过期的孩子。虽然这个时间也不多了,但是抓住一天算一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