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闻见知之次【7.28】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1.23闻见知之次【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7.28》)

 

杨伯峻: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钱穆:先生说:“大概有并不知而妄自造作的吧!我则没有这等事。能多听闻,选择其善的依从它,能多见识,把来记在心,这是次一级的知了。”

 

详解: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盖有:大概存在;这和孔子对待“生而知之者”的态度是一样,不绝对地否认其存在。不知而作之者:没有智慧却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孔子说这种人大概会有,表示假设,使语气婉转。

 

我无是也——孔子说自己不是这样的,不是“不知而作之者”那样的,那究竟怎样?请看下面: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这两句是互文,与《5.5智道來由【7.20】》里所说的“好、敏、求”是一脉相承的。无论多闻还是多见,都包括了“好”与“敏”,如果没有“好”,就不可能“多”,而“闻”、“见”都是有所印证的,都离不开“敏”。“择”,“识”就是“求”,即去粗取精,除劣存优。有了识别、选择的结果就要“从之”,即师法选择的结果,就是从现实逻辑出发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实现对现实以及其逻辑关系的改良或革命。比如改革开放后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对原有的大锅饭进行改革,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改善民众生活和国家实力。必须强调的是,“善者”,不能按道德主义的角度来理解, “善者”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也不一定是“善者”。何谓“善者”?在某方面有超过自己见识、能力的,比自己高明的,都是“善者”。例如孔子到陌生地方就“每事问”,甚至拜七岁小孩为师。

 

——孔子在6.1《贤者善师【4.17】》里说过类似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一起做事的人,其中必定有可以给我效法或启发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作为师法的榜样,看到别人缺点错误自己就内省,以别人的缺点错误为鉴,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但没有人是全能的,任何人都有其“不善”的方面。所以要依其见解不依其人,这才是“从之”。

 

——“多闻”是“学”的最重要前提。没有“多闻”,就只能是井底之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无菌环境里,一旦走出这个环境,很快就会感染细菌病毒而得病。更重要的是,社会必须提供一种能够“多闻”的环境,如果全社会只有一种观点、一种思想,那如何能“多闻”?观点、思想的多样化,不会让人无所适从,而是人能最终达成智慧的最基本的起点。“人不知”的社会,最大存在问题就是在可“闻”上的“不多”,而要改变“人不知”的社会,就要首先从“多闻”下手,实行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多闻”了,才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可能,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多见”。“见”,不是表面化的“见到”,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比较、研究、实践后才形成的见识。一个喧哗的时代,信息量太大的时代,很可能是“多闻”的,但不大可能是“多见”的,因为社会上的“见”,多是人云亦云,东抄西剽,并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一个没有真知灼见的社会,是没有创造力的,更不可能脱离“人不知”。见解,不等于见识,只有其见通透了,才有其识,否则不过是盲人说象,瞎掰而已。

 

——有了自己的见解,进而“多”,多思考,多实践,才可以“识”。真正的“识”,要走出去,在实践中去辨别、验证,反复磨炼,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识”。否则,如腐儒的所谓见识,唯书唯上,都如同垃圾一般,只会污染环境。

 

——识:真知灼见;之:代指能力。

 

知之次也

 

——本章难点在于“次”字,杨钱二师的解释都不对。次:本义是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次,舟次,次所,即是临时驻扎和修整的地方。知之次:直解就是智慧的临时停顿修整点,这里把寻求智慧的过程比喻成旅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就如同旅行中的临时停顿和修整的程序,但都不是智慧的最终目的。现实智慧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人不知”变成“人不愠”。站在社会发展的层面是如此,站在个人修养的层面亦如此。一个“不知”的人是不可能“不愠”的,即使对于个体来说,“不愠”也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

 

——智慧,如同过河之筏,没有智慧不行,以智慧为有所得、有所恃也不行。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以智慧为有所得、有所恃,更不会把智慧之皮毛、那些通常被称为知识的玩意当成有所得、有所恃。一个人一旦恃才傲物,孤芳自赏,必然迷失方向,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潮流淘汰。在历史与现实中,总有一种叫腐儒的、现在更多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在前人尸体上啃咬,以为啃咬了几本书的书蠹就有了智慧,而且还以此就可以高人一等了,但遇事却一筹莫展,那就更可笑可怜了。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闭门造车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这就是闻见知之次——智由之道。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大概存在没有智慧却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但我不是。广开见闻接受知识的门路,选择吸收超过自己的见解,进而让自己具备真知灼见的能力——但这些都是智慧的临时落脚处,还不是智慧的终极目标。”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情日记

自白

2020-6-7 22:21:05

心情日记

生命不息,梦想何止?

2020-6-8 5:49: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