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礼随道进【2.23】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1.22礼随道进【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2.23》)

详解:

本章讲述孔子对人类的未来如何预测。子张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势,向老师发出“十世可知也?”的天问。

一世30年,十世300年,意指几百年以后,世界将会怎么样?明年的情况怎么样?有谁可以回答?有人以此讥笑孔子,说孔子信口雌黄。

孔子不是神仙,但是个智者,对这样的天问,他也没有肯定的回答。讥笑孔子的人却露了怯,不懂“或”字意思。

大家要注意,孔子回答:“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其中的“或”字是不确定的。同时,“或”就是条件,只有在“继周者”的条件下,百世后的事才是可知的。

然而,历史发展的事实刚好相反,应验了孔子的“或”。以后历史出了个秦始皇,完全推翻了周朝的仁政,与道背道而驰。

从此以后,实行的是非仁政的秦政。

道没有了,礼将安在?事实是孔子所主张的礼被君王完全篡改了,代之以严刑峻法。这根本不是礼的损益问题,而是礼的有无问题了。

因此,在秦政制下,孔子的学说受到全面毁损,《论语》被胡解乱释。董仲舒的儒学代替了孔学,从此儒学变成君王学,儒家实质上变成了法家。

历代君王将孔子语录通过大儒曲解后教条化,然后将其塞进儒学,再将儒学宗教化,称为儒教。

历代御用的大儒代替了孔子。孔学被边缘化了,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没有了,仁德没有了,仁政没有了,礼乐也没有了。

从秦朝焚书坑“儒”(被坑的“儒生”实为研究孔学者,实际上是“焚书坑孔”)以后,国人的思想失去了自由。文化僵死了,道德沦陷了,人的自由性被压抑了,人类的灵性窒息了,变成了行尸走肉。

兽性在没有礼的约束下任性泛滥,整个国家成为一部绞肉机。由于君王打着孔子的招牌,挂羊头,卖狗肉,所以吃瓜群众就将怒火烧向孔子,反而把罪魁祸首君王和法家放过了。

现在请你看看老乌鸦黎某的反孔叫嚣就知道,他还在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呢!如果放任黎乌鸦之流泛滥,孔学还有救吗?中国文化总有一天面临灭顶之灾——细思极恐。

这一章其实是孔子关于礼与道关系的论述:礼是随着道进步的。如果道得以实行,礼就能不断地随着道运行而损益修正,使之随时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这样才是可以预知的。

道乃礼之本,如果离开道,礼就不复存在,人类将继续在兽性中沉沦,那么就不是可以预知的。

这就是礼随道进的原理:正常的人类社会是循道而行的,而礼又随着道的进步而损益修正,这样人类才能增长智慧,走向“人不愠”的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

否则,人类将会因为反智而丧失灵性,在战争或者环境污染中受到损害,甚至走向灭绝,这是任何科学都挽救不了的——科学的进步并不表示更有智慧,只要看看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就明白了。

孔子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还隐含有警戒的意义:“其无继周者,虽一世,亦无可知也。”

今后如果不能继承周朝的道和礼法,就算几十年后的世界,也是无法知道的,因为那是混乱无章的世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朝代频繁更替,民众受尽折腾,这就说明继承周朝的道和礼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这一章的重点。当务之急,就是抛弃秦政制,回复到孔子倡导的道上来,以礼来抑制人身上的兽性,唤醒人类自身潜在的灵性,用灵性和智慧的眼光重新审视现行的一切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力挽狂澜,使人类远离战争,走向和平,远离贪欲,走向安宁。

违犯礼未必犯法,但会导致混乱。礼和刑的关系是:“刑之所去,礼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裏者也。”

礼法并举,是比单纯法制先进的观念。

 

礼将人当人,恶法将人不当人。

现代只有重视惩罚的法,而不注重教化的礼,对那些不犯法却失礼的行为,无人负责,无法规范。有司缺乏这方面的管控,那么社会的道德就难以提升了。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张:孔子学生;十世:一世30年,十世,指几百年以后的世界;可知也:可以知道吗?

殷因于夏礼

——殷:殷朝;因:因袭;夏:夏朝;于:向,可译为“了”;礼:礼法;

所损益可知也

——所:代词,代指“殷因于夏礼”;损:减少;益:增加;可知也:是可以知道的;

——孔子这里运用了《易经》里的益卦和损卦原理:事物在运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损益。

周因于殷礼

——周:周朝;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其:代指“从今以后”;或:或者,假如;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乱局,孔子当然心知肚明,但是,面对学生,他又不能流露出悲观情绪,所以只能假设一个条件“其或继周者(今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道和礼法的国家)”

——继:继承;周:周朝的道和礼法;者:代指国家,引申为天下;虽:即便:百世:几千年。

在本章,孔子通过回答学生子张的天问,阐明了礼随道进的原理,同时隐含着“如果天下无道,礼焉存哉?”的担忧。

重新分段如下: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看到当前的乱世,不由得悲从中来,向老师提出一个“天问”:“几百年后,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呢?”

孔子说:“殷朝因袭了夏朝的礼法,通过考证,是可以知道减少和增加了什么的;周朝因袭了殷朝的礼法,通过考证,也是可以知道减少和增加了什么的,这样就可以总结出礼随道进的规律。今后如果天下一直继承和因袭周朝的道和礼法的话,根据变化规律,即便几千年以后的世界,还是可以知道个大概的。”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情日记

为梦想努力一把

2020-6-6 21:00:03

心情日记

自渡

2020-6-6 23:29:3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