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变革于道【6.24】
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论语•雍也6.24》)
杨伯峻: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进而合于大道了。”
钱穆:先生說:“齊國一變可以同於魯,魯國一變便可同於道了。”
详解:
这一章很奇怪,仿佛毫无来由。齐和鲁,两个诸侯国,怎么“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地变两下“戏法”就和道搭上界了?其实,这一章是顺着上一章《位次之道》“不谋划与客观现实变化的位次、阶段不符的政事。”而来的。
由于道是前进的,人类社会的位次就有改变,因而就必须不断变革,才能适应道的演进。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里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继续不断地发展,也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才能够突破瓶颈。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里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完全违反孔子学说的。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指出道是唯一的,但不等于说道是不变的。因为孔子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17.19》)
如果天不变,怎么会有“四时行焉”?又怎么会有“百物生焉”?
早在孔子时代,孔子就已经懂得:自然万物都在运动,这也是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的。
董仲舒忽悠有术,他先用一个真“道之大原出于天”,然后掩盖着推出两个假(1)“天不变”(2)“道亦不变”。人们听到他第一个真后,由于思惟惯性,就跟着相信后面两个假了。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汉武帝喜欢的万恶的秦政制不变而制造理论根据,这当然大受君王们欢迎了。
对于以真带假忽悠民众这一点,朱熹也善于此法,希望读者诸君引以为鉴。
说起齐,都知道是孔子时代的强国。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在管仲辅助下,以霸术而行,终成霸业。
霸术者,是以人性恶的假设为前提的:对内以法制民、对外以武制敌,强调的是以暴制暴、以力制力、以恶制恶,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实行的是弱肉强食政策。
这种类型的國家,是秦政制的前身。后来以暴力統一諸侯的秦國,就是沿着这条法家路线走过来的。这是人不知(智)所必然导致的社會结构。
这种类型的國家,在當代依然被一些人視為“先進”的效仿的對象,可想而知,人不知的惰性有多大了。在孔子看來,這種齊式國家,不過是人不知的衍生物而已。
人不知的世界,人性惡的假設是一切行為的前提。在當代經濟社會裏,扒掉一切偽裝,唯一的動力就是引發人之私欲。利益是經濟社會裏的“最高準則”。“法律”是為保障各种利益而存在的。
但在孔學看來,惡只能引發惡。制惡以法只能是權宜之法。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必须以道作为治理國政的根本。用刑罚来整治民众,民众只是为了避免刑罚而被管制,因而没有廉耻心。道!以圣人之道教化而得到敦厚民风,用礼制管理民众,民众有廉耻心而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论语·为政2.3》)
诱人以利、放纵人的求利欲望只能生人以怨,只能使得“贫而谄,富而骄”的人不知状态愈发严重,贫富过分悬殊,矛盾激化,直至不可救药,然后玉石俱焚,再死灰复燃地重新开始“人不知”所惯有的恶性循环。
虽然反道的东西有时会得逞,会崛起,会强大,但这种强大是以愚民和弱民为代价的,终究是要失败的,秦政制最终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为转化这种“人不知”的恶性循环,就有了“齐一变,至於鲁”——通过改变以恶为前提的霸业的法家齐式的國家模式,而變為魯式國家模式。
何谓鲁式國家?魯國,在孔子時代是以仁政治國的典型,傳承著周公之仁德。以仁政治國,强调善的力量,实行“善人、教民、胜残、去杀,同时反对不教民战。”
相比齐式國家模式,魯式國家模式是一種進步,但是魯式國家過分依賴“人性善”而放鬆了礼的约束,还是没有完全依道而行。
这对于一个习惯于以恶为前提的“人不知”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但仁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方向。丛林法则,物竞天择虽然是一种自然法则,但是它只适合于兽类,兽类的本质是恶;它不适合于人类,因为人类脱离了兽类。人类和而不同,人类的本质是向善的,所以才有“齐一变,至於鲁”的说法。
然而,当时的鲁國,虽然已经比齐式进一步了——由人不知上升到人不相了。但是在孔子看来,还没有到达圣人之道的高度,即还没有实现“人不愠(文明智慧)”。
自从《论语》成书以来,解者无数,皆不得要领,就是因为他们都没能把握这个政治改革“人不知、人不相、人不愠”三步曲的关系,当然也就只能对《论语》肢解、胡解了。这样的人根本不懂《论语》,又有什么资格批判《论语》?又有什么资格喊“打倒孔家店”?笔者现在还《论语》以本来面目,就是要对历代腐儒、54竖子、66小儿“不相”——正本清源。
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齊:齊國式的國家;變:變革,即改革。連續兩次“變”寓意為不斷改革,強調改革的重要性:國家的出路在於改革。变革于道,无论怎样变,孔子都以道一以贯之,所以只有道才可以穿透历史,直达未来。至于:成为;鲁:鲁國式的國家;道:合乎《周易》之道的大同世界。
这一章首次提出國家的政治改革——变革于道,说明孔子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这对我國目前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深化具有重大指导性意义。
译文:
孔子说:“齊國式的暴政國家經过改革可以成为魯國式的仁政國家;魯國式的國家經過改革就可以符合自然规律之道了。”
✗棒棒的✗ ✗棒棒的✗ ✗棒棒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