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不器为道【2.12】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1.12不器为道【2.12】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2.12》)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只有一定的用途]

 

钱穆:先生说: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详解:

 

最近又冒了个奇葩网友,居然怀疑孔子不懂自然规律。不知道这位网友是如何理解自然规律的?其实,甚至任何一个农民都懂得基本的自然规律,他们都知道按照节气进行农事耕作。

 

早在9700年前,伏羲通过观察候鸟的生活习性,结合气候变化,就懂得了自然规律,用八卦图形和象形文在龟甲上写出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周易》。《周易》的周,是周期,易,是变化;周易就是周期变化规律。

 

伏羲就是用《周易》指导当时民众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和制定生活风俗习惯的,所以,在9700年前中國人就懂得自然規律了,說明中國文明的歷史是多麼悠久。以後可以大聲地說,中國有9700年文明史。

 

中國古代就有很多关于遵守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成语故事。例如:因地制宜、见风使舵、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守株待兔……其中因材施教就是孔子在教育事业上对自然规律的运用和发展,直到今天在教育事业上仍然闪耀着孔子思想的光辉,怎么能说孔子先哲不懂自然规律?

 

杨钱二师的注解,都从朱熹而来。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如此解释,导致其后华而不实、追求所谓通才之风大盛,却没有一门精通,致使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最终造成不学无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学术腐败。

 

对“君子不器”的“器”,孔子在《易·系辞》里说:“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形”;何谓“形”?“形”,就是“相”。何谓“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

 

“道,不同、不相,为谋”。要“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闻、见、学、行”“不相”之谋。也就是不要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凡事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相,就是循道而行。

 

孔子在《易传》里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形而上的是道,是规律,是本;形而下的是物体,是循规律运行的物质,是末。

 

不器:要抓住道,掌握规律,即抓根本,而不要舍本逐末,纠缠于琐碎事务的细枝末节之中。

 

孔子提倡“君子不器”,就是告诫君子凡事要行“不相”的道之谋,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解决主要问题,不要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纠缠于具体事务而忘记了前进方向,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然而,朱熹却将“器”曲解为“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的器具”,这就明显降低了孔子的格局,将孔学局限在“不像一件器具”上,而忘记了以道之谋解决主要矛盾的大局。

 

朱熹所谓通才,实则不通,将精力和资源花费在“通才”上,不过在自渎而已。该思维模式已经成了腐儒的一种追求与标榜。所谓一通百通之人,不过是假设世界上存在一种上帝式的方法论,只要掌握了它,人就成圣人,人就能上帝,人就一通百通了。这种弱智呻吟在宋儒之后如此流行,都离不开对“君子不器”的误解。这种弊端归根结底是从对《易经》的误解开始的。道家等的思维基本都从这种误解而来。从这种一通百通自渎模式开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这种一通百通自渎模式的最好写照。

 

如今反孔盛行,也不能全怪吃瓜群众,要怪就怪吃瓜的精英。精英们大吃其瓜,凡事只想一通百通,读书不求甚解,人云亦云,成为腐儒。既然腐儒带头吃瓜,群众吃点瓜就很“自然”了。可悲的是,有司对此无动于衷,听之任之,媒介也缺乏正确导向。

 

在《论语·为政2.18》里孔子教育学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泽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不要刻意追求个人的福运,只要见闻广泛且实践有智慧后,排除疑惑和危险,再遵循正道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其他各方面,努力使言行都少过错灾祸,那么福运就在其中了。

 

在本章,孔子告诫学生不要纠缠于表面现象,做不相之谋,而应该依循正道,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行正道,办政事。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抓住道这个根本,而不要舍本逐末,纠缠于琐碎事务的细枝末节之中。”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情日记

笑看人生路

2020-5-28 21:58:41

心情日记

心梦

2020-5-29 17:28: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