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终身行道【15.24】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1.8终身行道【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15.24》)

 

杨伯峻: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钱穆: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行它的呢?”先生说:“怕只有一个恕字吧!你自己不愿要的,莫把来施加别人。”

 

详解:

 

鲁哀公问孔子说:“善!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

 

孔子回答说:“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霓,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穆穆:恭敬;纯纯:诚恳。

 

孔子的意思是:

 

所谓圣人,他的智慧能够通晓大道,他的才能足以从容应付各种时势、事态的变化,而且能够辨别万物的情性。圣人所通晓的大道,是决定万物都是由自然演变而形成的规律;圣人所熟悉的情性,是事物的是非、善恶的标准,以及决定取舍的依据。所以圣人成就的事业与天地相匹配,他的德泽如同日月的光辉普照大地,又不时掺杂于云霞,经雨露洒落人间。圣人总希望万物都能彼此和谐而共生共存。他的崇高令人无限敬仰,有谁不想遵循呢?就像天道主宰万物,一般人岂能胜任?然而当老百姓觉得圣人平常了,又不知圣人的好处在哪里,这样就可以称为圣人了。

 

孔子所定义的圣人,应具备两点:一是“知通乎大道”,熟练了解、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奠基和引领思想文化;二是“若天之司”,能够顺修天地万物的秩序,运用自然规律给天下黎民百姓带来仁爱和福祉。

 

在孔子学生中,颜渊是掌握孔学最好的,可惜逝世太早,不能形成派系,而曾参之流却违背了孔学,跑到儒学那边去了。

 

本篇第6章《一道贯之》说的是孔子学生曾参,虽然学习勤奋,但生性鲁钝,不能正确领会孔子的学说。孔子已经告诉他“吾道一以贯之(注意:吾道不是指孔子自己的道,而是他平常解说的《周易》之道)。”明说“道”是一以贯之的,怎么变成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参这一错误,就为腐儒曲解孔学埋下了伏笔,别人就以为这是孔子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曾参说的对,并且搬出世界7000学者参加的伦理大会,说什么讨论的结果是公认孔子的“恕道”是唯一道德金律,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与人”为银律。

 

他以为人多就能说明问题,其实刚好证明他缺乏独立思考而人云亦云。

 

道是唯一的,包含整个宇宙。仁是道在人类社會的一种体现,而恕只是仁的部分内容,所以不能称为“恕道”,只能称为“恕”。恕包括仁慈、宽容、理解、爱心等内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是“恕”的部分内容。

 

而“己所欲施与人”更是错得离谱——如果你是同性恋,难道要别人跟你一样吗?如果你喜欢上一个异性,是否可以上ta呢?还“银律”呢,可能是“淫律”吧。

 

所以说,孔子学生的观点是不能代表孔子的。子思虽然是孔子嫡孙,但由于他师从曾参,孟子又属子思学派,所以,子思和孟子都不能代表孔子。孔子学说,一切要以孔子说的为准。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钱师认为“言”解释成“字”,杨师认为“言”解释成“句”,这都是肤浅之见。可见其受朱熹影响颇深。其实,这里的“一言”,不在“字句”间,是言而一。言:从、从一从二从口,意为有条不紊说道理,这里引申为理念。

 

——一:从始至终纯一不杂,没有分岔,心无旁骛,犹如火车之于铁轨,引申为道,而没有“一”,朝三暮四,又何来“终身行之”?行:hang2,连续贯穿。终身行之:终身一以贯之的意思。

 

——注意,子贡所理解的一以贯之,与孔子所理解的是不同的。子贡也像曾参一样,以为有一种“恕”之类的理念可以“一以贯之”,但这显然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所指。对于孔子来说,只有在现实中的道才是一以贯之的。——“吾道一以贯之。”而道是根本理念。

 

——有可以终身一以贯之的理念吗?

 

孔子对愚鲁的曾参采用的方法是耳提面命:“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因为子贡聪敏过人,为了启发子贡,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反问的方式:“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恕乎?”的倒装式。

 

——千古以来,几乎所有人都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当成了所谓孔子的恕,又将恕代替道一以贯之,本末倒置,这是对孔学最大的误解。其实都是把这句倒装话的意思给搞反了。

 

——“其……乎”的句式,表示诘问、反问,而不是肯定。“其恕乎?”包含两层意思:(1)这难道就是恕吗?(2)难道恕是终身一以贯之的理念吗?

 

——孔子言下之意,两者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对孔子以反问形式来回答,是需要有悟性的人才能够理解他的本意的,孔子知道子贡能够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当时最流行的对恕的定义。孔子以反问:“难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吗?”来否定这种说法。

 

联系孔子1.6《一道贯之》的思想,只有道才是一以贯之的。可笑的是,千古以来,瓜民们竟然被这样一个简单的反问句所迷惑,把孔子的原意完全搞错了。不过,要怪就怪朱熹吧,因为只有按照朱熹这样注解来回答,科举考试才能得满分啊。杨钱二师只不过是转达朱熹的注解而已。

 

这一章,孔子通过以反问形式回答子贡的疑问,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恕的全部,并且寓意不是终身行恕,而是终身行道,道乃恕之本。

 

重新标点分段如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可以终身一以贯之的理念吗?”

 

孔子反问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就是恕吗?难道恕是终身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吗?”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情日记

老蹄轶事

2020-5-24 17:05:48

心情日记

汉字之美

2020-5-25 12:54: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