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日記
作者:劉裕昇,劉裕璐
首次成稿於2020年4月
目錄
地球與太陽之間相隔兩星,在八大行星中位列第三。而火星緊隨其後,與地球的環境最為近似,她的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則只占了地球的14%,是個窈窕淑女。
火星的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也就是說,火星上的一天與地球上的一天接近,而火星上的一年約相當於地球的兩年。
我們可以大膽地想像,這顆地球唯一姊妹行星,是人類未來最有可能的棲息之地。
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初。多國在內的人們夢寐以求進行外星移民的目標,他們有的強強聯合、有的單打獨鬥,有的是民間組織,有的是政府主導——都想率先成為新時代的哥倫布,在星際時代為自己的生存繁衍開疆拓土……
火星原本是地球的“备份”,只是誰也沒有想到轉正的一天來得那麼突然……
2039年4月1日 星期五 陰
烏雲低垂,霧霾中夾雜著風暴來臨前的隱約閃電。但偏偏氣壓很低,昏黃模糊的太陽斜掛在天邊。讓人仿佛漫無目的走在荒漠之中。
我手中攥著一份醫學報告,心情也與這天氣一般。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我幾乎沒法再堅持下去。
我的儿子、小麥克斯,他的身體出了狀況。定期的透析,高昂的醫藥費,讓我難以相信自己的雙眼。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失業又找上了我。這原本無可厚非——幾個月前,多個地球科學家和權威機構陸續宣佈,由於人類對自然無休止的索取和開發,地球已經提前步入老年階段,環境即將急劇惡化。預計將在100年左右喪失基本的人類和生命的生存條件。好吧,這事兒聽起來還有點杞人憂天,況且我等小老百姓也沒空操心這些地球大事,好歹還有一百年,仔細籌劃的話,還可以混個善終。
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研究所,研究一堆不知道是否有用的未來技術,在100年的短暫時間軸裏,是不太靠譜。可氣的是那個可惡的安東尼,屁都不懂,就知道天天拍老闆馬屁,那些狗屁項目,美其名曰“擊中了老闆的興奮點”,實則毫無用處。居然沒有被下崗,實在讓人鬱悶…….。
本當每天拉著他的小手,送他上學的這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路,我卻幾乎要失去方向……
2039年4月2日 星期六 小雨
我不能倒下,得先找個工作。
世道的確不好,大部分公司都在從事著末日收尾工作,我有很大的把握認為市民們已經陷入了超前的恐慌狀態——他們瘋了一般地搶購一些毫無用處的東西,比如大型核電池和成堆的廁紙,服務業和製造業引來了一個(不容樂觀的)消費熱點,但其他行業卻因為風波而基本歇菜了。
我有些頹廢地看向那部躺在地上的手機——它的螢幕上趴著一道巨大的裂痕,這是我自己幹的,在上司以一種近乎強硬的態度叫我捲舖蓋走人的下一秒。
我當然回敬了他——用不曾有過的勇氣和一直埋在心裏的髒話,我辱罵了這個人模狗樣的畜生,之後不甘心地將手機甩了出去,它還停留在20年前人們流行使用的固態螢幕,這是值得慶倖的,若是換做現在的液態屏,我怕是費上九牛二虎之力都很難傷它分毫。
旁邊的流浪漢目睹了全程,好半天才趕上來勸我。
“我也曾是有工作的人……習慣就好了,如今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他好心將手機拾起來,準備要遞給我。
突然,手機上彈出的一則三維廣告吸引了我的注意,這是國家航天局招募航太特殊人員的一則。一個領導模樣的人,慷慨激昂地演講著,內容是這樣的“如果你有征服宇宙的雄心壯志,如果你有健康的身體,年齡介於18到35歲之間。歡迎加入我們,開啟你的宇宙之旅…..。”讓人心動的有:“待遇從優,封閉培訓3年,期間每月10萬元薪酬,外加激勵;如果選中,則一次性補償10000000000000萬元”,但是最重要的還在後面:“加入前必須簽署協議,並保守秘密。如果最終選中,必須無條件服從政府安排,包括危機生命的工作內容,不得推辭,否則將處以相等的罰款。如有意者,請致電XXXX或刷下麵三維碼報名……”
能有別的選擇麼?
2039年4月20日 星期三 晴間多雲
我們的目標是登錄火星,全國招募的人員必須在基地進行集中的八年培訓,然後最終選出合適的人員。
氣氛很壓抑,訓練很無聊,時間很漫長。我很想念小麥克斯。不知道他託管的家庭對他怎麼樣,醫療進展順利麼……
2039年5月10日 星期二 晴
火星的大氣
我们的第一节理论课便是关于大气。和地球相似,火星上也存在大氣。
在五十年代,柯伊伯等通過分光觀測,確認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根據火星探測器“海盜”1號的直接測定,火星表面的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度處的大氣壓。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約95%)是二氧化碳,有約 3%的氮,1~2%的氬,合起來約為0.1%的一氧化碳和氧,還有極少量的臭氧和氫,水汽的數量很少,隨季節和位置而變化,平均約為大氣總量的0.01%。如果火星大氣中的水全部凝聚,也只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蓋整個火星表面。
火星大氣中也飄浮著雲,但和地球上不同的是,火星大氣中雲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火星極區的冬季,大氣溫度低於二氧化碳的凝固點(150K),因而形成覆蓋極區的濃霧狀的乾冰雲(这听上去太神奇了)。經測定,極區的雲中也有冰的成分。中緯度地區的冬季,溫度(190K)也在冰點以下,水汽凝結,形成冰雲。
在一些大的盾形火山附近,常常能觀測到延伸幾百公里的雲。估計這是由於火星大氣中的氣流遇到高聳的環形山地形時被攪亂、上升,在膨脹時變冷所形成的凝固雲。這種雲都出現在大氣中水蒸氣增多的夏季。
2039年5月31日 星期二 雷雨
嚴酷的火星塵暴
火星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是由火星低層大氣中卷著塵粒的風構成的,其形狀就像一種黃色的“雲”。大的塵暴在地面上用較大的望遠鏡就能觀測到。局部的塵暴在火星上經常出現。因為火星大氣密度不到地球的1%,風速必須大於每秒40~50米才能使表面上的塵粒移動,但一經吹動之後,即使風速較小,也能將塵粒帶到高空。典型的塵暴中絕大部分塵粒估計直徑約為10微米。最小的塵粒會被風帶到50公里高空。大的塵暴多半發生在南半球的春末,當火星靠近近日點的時候。塵暴的發源地處在太陽直射的緯度線上,經常發生在海臘斯盆地以西幾百公里的諾阿奇斯地區。中心塵雲在最初幾天慢慢擴展,然後很快蔓延開來,幾星期內就完全覆蓋南半球。特別大的塵暴還能擴展到北半球,進而掩蓋整個行星。1971年的塵暴就是這樣,它在9月開始,當“水手”9號在11月到達時,已經籠罩了整個火星。塵暴的起因看來與太陽的加熱作用有關。火星過近日點時,太陽的加熱作用大,引起大氣溫度的不穩定,從而產生最初揚起灰塵的擾動。然而,一旦塵粒到了空中,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能,這種充滿塵粒的空氣就會比周圍大氣更熱,因而急速上升。別處的空氣又撲去填補它原來的位置,造成更強的地面風,形成更大的塵暴。塵暴範圍和強度越來越大。當塵暴最終分佈到整個火星範圍時,火星上溫差減小,風逐漸平息,塵粒就慢慢地從大氣裏沉降下來。沉降過程至少要幾個星期,塵暴激烈時可持續幾個月之久。幾乎每個火星年都要發生一次這種大規模的塵暴。
2039年4月1日 星期二 陰
熬過了前期枯燥的基礎知識普及(我們必須體諒大部分的候選人並不從事於該領域,有些人甚至連地火距離都搞不清楚),今天,才有機會直觀地觀測了火星的樣子。
在望遠鏡中,她呈現出一個明亮而模糊的微紅色圓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蓋在兩極地區的白色極冠(見火星極冠),其大小隨火星季節而變化。在較大的望遠鏡中,還可以觀測到線度至少幾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區域:明亮而呈桔黃色的區域稱為“大陸”,幾乎占火星總面積的六分之五;黑暗區域稱為“海洋”,其顏色常隨季節變化。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以半徑、品質、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品質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我突發奇想,覺得小麥克斯在火星上一定能夠長得更高。蹦跶得也更高。
“長官!在上面我們會變得更高是嗎?”
“當然。只是這會嚴重損壞你的脊椎——我是說,不嚴格穿戴防護服的情況下。”
我縮了縮腦袋,打消了方才的念頭。
2039年6月17日 星期二 陰
今天是一趟標準的歷史課,說了很多火星探測背景:
直達火星是羅伯·祖賓——火星協會的創始人和主席——提出的極低成本載人火星任務,使用重載的農神五號級火箭,如戰神五號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九號,省略軌道組裝、低地軌道會合和月球燃料補給站而直接用小的太空船前往火星。修改後的計畫,叫做Mars to Stay,改成先不送回第一批登陸者,狄恩·尤尼克說明送回一開始的四到六人所花費用比送他們到火星還高,反而可再送二十人。
“火星一號”(Mars One)是由荷蘭私人公司主導的火星探索移民計畫,目的是在火星建立永久殖民地,在全球招募志願者,經過層層篩選最終24人將接受嚴格培訓……
2039年7月15日 星期三 多雲
日復一日的無聊訓練又開始了,倒不是抱怨每日必修的體能訓練,雖然我的體能訓練記錄一直很差。而是太多的書面資訊灌輸了,什麼叫填鴨式教學,我算領教到了——天文地理,醫學自救,核子物理,積體電路,即使是全球最頂尖的教授科學家講課,也完全無法來得及真正領會,大腦每日都在超負荷地處理這些資訊,不能理解帶來的無力感和疲憊讓人困乏又絕望。
2039年8月9日 星期二 晴
今天心情稍好,一是收到了來自小麥克斯的資訊,經過一段時間持續的治療,他的臉色看起來紅潤多了。
最近一段時間是實操練習,主要是修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從3D印表機,到可攜式核電池,我樂在其中。終於可以擺脫了噁心的理論知識!不過說句實話,可能是天生的毛病吧,我從來是能修則不買,一可能是經濟一直不充裕,二是修好一件東西,讓其正常運作,能帶給我莫大的滿足感。
當我有一次隨手幫助小麥克斯同學修好了一個機器人玩伴,他那個崇拜的眼神…….
2039年9月5日 星期三 雨
最近一陣小麥克斯有點沉悶,不太願意與我溝通,我的心情也不好,團隊訓練時總與人配合不好。我知道我喜歡獨處,但我也不是那種排斥團隊合作的人,即使在研究所那麼“惡劣”的環境。
打起精神,畢竟征服火星,只靠一個人是不夠的。這也許是最後能否入選的一項重要條件,估計權重不會太少。
2039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晴
今天的訓練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憋氣,控制放屁……在聽任務彙報的途中我險些笑出來,但這些又是能解釋得通的——由於身穿抗寒護服,“排泄氣體”超標將會極度危險……
2039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晴
荒謬絕倫的訓練、稀奇古怪的測試員——簡直是絕配!真不敢相信走這麼一遭,最後居然要做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蠢事!
科學家們說:“不排除有未知生命體存在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小心。
我不怎麼贊同所謂的“黑暗森林”法則,其次也認為那些關於“外星人”的陰謀論有些過於神經敏感,但數據是不會撒謊的,我們能在那片土地上生存,不代表別的生物不會。
……
但我根本沒有聽進去,我覺得火星上沒有外星人(小聲說幾句:當時我還在打瞌睡,因為昨天訓練的太晚了,沒有睡好。)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忍住打了個大噴嚏,有一個長官大吼道:你還想不想到火星了!(我小聲抱怨道:我當然想去了,但是聽說有很多人去面試,以我目前的狀況,鬼都幫不到我!)
長官聽到了,咆哮道:“士兵!200個俯臥撐!現在、立刻!!!!”
我說不出話。
2040年2月3日 星期六 大雪
我看到那個穿著軍服的男人走過來,他肩徽上的條數是我從未見過的。
麥克斯!出列
我聽到他念我的名字,一瞬間愣在原地。
他沒有得到回應,陰著臉再次念了第二遍,我相信若是再不站出來,迎接我的不會比槍口更友善,於是我緊著喉嚨邁步上前,期間穿過了數道目光——輕蔑的、妒忌的、冷嘲熱諷的,詹姆斯甚至當著我的面啐了一口。
沒人能預料到我能中選——我自己也一樣。我像個新兵蛋子一樣貓著腰跟在那位將軍身後,他沒有看我,自顧自地交代著任務的細節,他走得很快,我幾乎要追趕不上。
“由於資源日漸枯竭,各國都在努力爭奪,國際形勢日趨緊張,我國的外部環境不好,可以說是非常惡劣,末日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必須率先到達火星,我們的民族,甚至人類的希望都在於此”
“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霍曼1-11號飛船已經在火星上建立了基本的基地,從目前的估計,雖然還有若干關鍵技術還未能最終完成,但能夠成功登陸並生存下來的概率已經達到80%”
“但是也有一個不太好的資訊,由於還要同船轉運量子機器人,即使經過最精密的計算,這次也只能再容下一人,後續的援助,只能再等半年左右,其實這也不算久,對你來說。”
“將軍,不行,一個人怎麼能搞定?況且,計畫的8年訓練,這才2年不到,我好多知識還沒有掌握呢,機器人的配合訓練還沒開展……。”
事態已經肉眼可見的嚴重,我知道這樣做可能會為自己招致麻煩,但還是沒有忍住開口打斷對方:“將軍、將軍……”
他不再講話,可也沒有停下腳步,只是用鷹一樣的眼神瞥視我。
“返程的消息呢?為什麼沒有關於返程的消息?”
他這下終於停住了,帽檐下的眼神沒有溫度。
“沒有返程。你在那裏等著我們!”
2040年2月28日 星期五 小雪
一晚沒有睡好。一會兒夢到火星上的沙塵暴把我卷走,一會兒又夢到小麥克斯飛上火星,但是軌道出了偏差,永遠到不了了。白天一直還像是在做夢。
哎,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悲哀,麥克斯終於有救了,但是我也再也見不著他了。
竟然選擇了我為第一候選人。關鍵問題是,為什麼是我?估計這個問題會伴隨我很多年,甚至一生。
—–以下為多年以後的視頻剪輯補充
【“13、6、8號房的人員終止測試!13、6、8號房的人員終止測試!”
“見鬼!我想安保得快些、13號房的傢伙已經幾乎把自己的頸椎撞斷……不想背上一條人命就給我快點、快點……!”
……
“……6號房的傢伙如何了?”有人突然問。
“天啊,沒人想在忙的雞飛狗跳的時候去關心一個慫包——”
“怎麼了?六號房的出問題了嗎?”
“不、沒有……倒不如說他一開始就不正常!誰都明白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兵至少可以扛過前兩周……可這個奇葩沒幾天就開始自殘!”
“可他為什麼還沒被淘汰?難道是怕死下不了手?”
研究員們發出一陣嘲笑。
“……嘿、夥計們,我想你們需要看看這個……”
斯林格回頭磕磕巴巴地說。
“出什麼情況了?”
他們齊刷刷地圍過去,像在圍觀某種珍奇動物。
“噢、這沒什麼特別的,我想?他不過是又像過去的每一天一樣在自己的手腕上劃……”那人的聲音變了,“斯林格!把畫面放大……!”
“……好的。”
“再放大……!”
“明、明白!”
“放到最大!!”
“嘿、冷靜!你怎麼了夥計?”
“……我想我終於明白了這個瘋子在幹什麼了。”名叫傑羅姆的研究員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瞧他手臂上的劃痕!”
數道目光像箭一樣要盯穿螢幕。
“長度一樣、深淺相似——上帝……!這些傷痕像被尺子量過一樣精確!一個精神錯亂的大腦不會允許身體作出這樣精密的動作!”
“注意它們的數量、斯林格!快、停下來數數!”
年輕的研究員手忙腳亂地按下暫停鍵。
“……六,十,十四,二十……”研究員絮絮叨叨地低聲念著,“總共三十五道!長度、深淺高度相似——他在計數、這個傢伙在計數!”
傑羅姆“謔”地站起身,把一旁摞的山高的資料撞翻在地,“今天是第幾天?”
“今天是測試開始的四十二天——介於這兩個數字相差甚遠,教授,我想您或許高估了他。”女研究員翻看了一下記錄表。
“把六號的身體診療狀況調出來。”傑羅姆恢復了平靜,“哪怕只有一絲關聯,我們不能放棄發掘真正候選人的機會,天才已經留下了麵包屑,不能錯過任何蛛絲馬跡!”
斯林格說:“您需要哪個部分的詳細資料?”
“擦傷、這三個月裏來所有的擦傷記錄……呃,類似被銳器、竹簽什麼的劃出的傷痕,嗨呀,抓緊時間!把畫面截下來做匹配……”
“我想我找到了,您還有什麼吩咐?”斯林格回答。
“計算出它們痊癒的平均時間。”
其餘的研究員即刻瞠目結舌:“教授、您的意思是……?”
“是的,”傑羅姆沉聲說,“如果沒有猜錯,這個傢伙在利用傷口恢復的程度來計算天日……!”
“按照平均結果來看,相似傷痕的恢復時間在28到29小時左右,如果說一共有三十五道的話……”斯林格像是被噎住了一般驚呼出聲:“42.291——上帝!您是正確的!”
偌大的研究室瞬間只剩下鐘錶的聲響——沒有人能說出一句話。
這瘋狂又理智的舉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一時興起還是早有準備?
這回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沉默了半晌,傑羅姆教授終於開口了。
“結束選拔吧——斯林格,向中央致去電報,就說我們找到合適的人選了。”】
2040年3月4日 星期一 陰
這個世間上大部分事情,一旦最終時間確認下來,就會飛快的運轉。
我就是在這飛快運轉中的一個小陀螺,暈頭轉向。
必須要瞭解目前火星基地上的現狀,霍曼1號(就是系列的火星飛船)到11號已經緊鑼密鼓地向火星上發射,陸續會將一個小型的可以供少量人類長期生存的基地組建完畢,其中就包含了若干系統如水循環系統、空氣循環系統構成的生命支持系統等;加上若干核能發電模組+太陽能發電模組等構成的能源系統;負責火星火面、火星和火星衛星之間,以及火星與地球間的通信和資訊系統……這是叫人眼花繚亂。
還有很多分類型的艙,包括居住艙、種植和養殖的農業艙、醫療艙、生物試驗艙、製造艙……。光是掌握這些系統的原理和操作已經讓人頭暈目眩,況且還有好些系統和艙室僅僅停留在圖紙和原料上,還需要等首批登陸後先行組裝——天呐!
2040年4月11日 星期二 晴
今天加快進行模擬旅行和居住的訓練,這個訓練比起原計畫來講還不算無聊,一是大幅度壓縮了時間,同時也不再是單槍匹馬,好多備選隊員同時參加。然後是每天鐵打不動的學習時間。時間很緊張,同時也過得飛快。最盼望的是小麥克斯的通話時間,他身體已經好很多,明顯長高長壯了。
2040年4月29日 星期三 多雲
最重要的培訓應該是霍曼飛船的適應和操作培訓了。這個道理很樸素,畢竟要先能去到火星,才能談到其他的。
我們已經放棄了複雜的人工操作流程,決定將全部命運交由飛船人工智慧掌控,只是需要再花點時間與人工智慧交互進行磨合,以免被錯誤理解和執行。人工智慧名字不知道被誰取了個“螢火蟲”!同行的還有一個據說超級聰明,有量子計算大腦的機器人作為同伴。不過因為還沒研發成功,要到最後發射階段才能見面,現在只能瞭解其關鍵的設計機制和原則。
204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晴
這一天終於要臨近了,我望著巨大的火箭矗立在發射架。一股悲壯的心緒難免湧上心頭。
沿著升降梯進行了入倉的體驗,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可憐的小白鼠。
下午和小麥克斯見了最後一面,明天就要登上火星——我甚至不能保證意外是否會在我登上她之前降臨,然後奪去我的生命。
2040年6月28日 星期天 晴
昨天實在沒有力氣記錄,但這個時刻的確值得紀念,所以今天補上。
10,9,8,7…….,隨著“發射”指令的下達,10個G壓力撲面而來,雖然經過多次訓練,還是經不住缺氧缺血的痛苦,昏沉過去。
等我被生命維持系統喚醒,已經沖出了大氣層,重力感覺越來越輕,身體也越發恢復了正常機能。從炫窗外望去,藍色的地球散發著像寶石一樣迷人的光芒。
再見了,地球,再見了我的小麥克斯。人生總有一搏,暫時忘記地球吧,我要全身心投入到茫茫星辰大海征途之中,奧利給!
“螢火蟲,這時候應該來一首馬克西姆的加勒比海盜”。
“遵命!”
2040年7月3日 星期六 晴
我想我有必要介绍本次的旅程路線,介于我不能保证发射的一帆风顺,我必须祈祷着自己的尸首能被找到。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不到5500萬公里,最遠的時候則接近4億公里。
在實際航行中,人類還沒有任何一個推進系統可以強大到讓飛船沿著火星與地球的最短距離行駛,我們必須沿著一條橢圓形的軌道,借助地球的公轉速度將飛船“甩”到火星,軌道的一端與地球軌道相切,另一端與火星軌道相切,這便是著名的霍曼轉移軌道。1925年由德國數學家沃爾特·霍曼(Walter Hohmann)發現並命名。悲劇的是這條軌道長達4億千米與火星到地球的最遠距離相當。
總之,計算下來,在已經選擇最佳發射時機的本次,到達火星的旅途時間仍然要150多天。雖然這些時間已經被地面人員安排得滿滿當當,但還是略顯無聊的。
2040年8月22日 星期二
雨果
我第一次見雨果時,他還姑且不算一個“高科技生命體”,也不像如今這樣“小巧玲瓏”。
那時我剛加入訓練營不久,無意間看到基地人員對它進行調試。雨果被放置在一個極度空曠的房間,四周都是用以觀察的有機玻璃,它非常大和笨拙,由一層層大小不一的液晶顯示幕拼接而成,讓我不禁想起人類歷史上初代電腦。那些來回纏繞的數據線也讓人覺得莫名不適,更怪異的是,這看上去是“手”的東西,正圍繞著實驗房中間一塊小小的棋盤,看上去正在認真鑽研。
我忍不住問:“它在下棋?”
一旁的實驗人員並不避諱,但對我的說辭顯然很不滿意:“什麼下棋!俗了俗了——這叫‘博弈’!”
我大吃一驚:“可它一動不動啊!”
“這才叫博弈!它才兩個月而已,這對於一個新手有些難。”
那也不至於一動不動吧!我在心裏大喊。還說是什麼超越人類維度的高級生命體,下棋這種我都能信手拈來的事情怎麼能困擾它這麼久?太不靠譜了!一想到國家的資金都被花在了這個宛若智障般的大家夥上,我不禁痛心疾首。
它終於動了。但非常、非常、非常的慢。
這根本不像21世紀的機器,簡直奇恥大辱!
我在心裏罵了一句,走開了。
完成了上午的訓練,好奇心驅使我再次去看雨果。
令我瞋目結舌的事情發生了,依舊是那一盤棋,現在雨果的運作速度已經堪稱恐怖——我甚至看不清它的手,只看見棋盤上的棋子在飛速變化。
我又問:“這還是在下棋?”
實驗人員惱火了:“都說了是‘博弈’!”
我懶得管他:“可……它在和誰下啊?”
“和他自己!”說到這裏,實驗人員的眼神裏閃著一絲激動,“你看到?雨果的進化速度快的驚人,相信不到一天,它就可以掌握這片土地和火星的全部資訊了!”
“靠下棋?”
“博弈!”他大怒道。
“你可知道我們地球上的生物進化一次該要付出多慘痛的代價?恐龍,學過吧!就那麼幾年,全死了!剩下的掙扎著變成如今地上爬的那玩意和天上飛的那玩意,優勝劣汰!長頸鹿的故事聽說過吧!脖子不長的一個都沒活下來!這是殘酷的競爭。人類是要老死的牛,自然下來一鞭子我們才願意懶懶地向前挪動一步……”
“但現在不一樣了!你瞧瞧它!擺脫了生物體限制,不再被動地受外界影響,而是進行無止境的自我博弈和自我進化,這是真正的完美生物……!”
我看著那些棋盤上的棋子極速地變換著陣法,汗毛都要立起來了。
今天起,應該不用再寫天氣了。
2040年9月1日 星期五
再見雨果
今天終於有時間好好記下旅程中的唯一“同伴”—-雨果。
再見雨果,他的外形已經完全變樣。雨果的身材模仿人類,大概1.7m左右,基本適合飛船上各類“人性化”的設計。渾身黑色的鈦合金外殼,頂著大大的複合材料腦袋,兩個高成像度的攝像頭是他的眼睛,其他的器官基本都是有的,可能是裝飾或有其他重要的用途,這個外形,讓我的不適感急劇降低,仿佛是兩人組在執行太空任務,只是對方穿了件別致的太空衣而已。對此,仿生學一定有重要貢獻。
雨果其實遠比我能適應太空生活,首先幾乎不需要進食(充電)。整個能源是由超小型核電池供電,利用核裂變原理發電,不幹重活的話,可以熬幾百年,隨之的一系列代謝都無必要。其次他也不需要呼吸空氣,不需要睡覺,可以直接出倉行走,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他可以直接在太空中待很長時間,甚至直接沿著軌道到達目的地,不用佔用霍曼號上寶貴的空間。最後是身體,整個合金製作的身體,精細到手指腳指,十分靈活,電力驅動,三相冗餘,可以自我排障和維修,幾乎就代表永生。
估計最值錢的是他的那個量子計算腦袋了,據說這款最新型的量子電腦,能夠超越目前地球上最厲害的超級電腦。不是說他的絕對計算速度,而是類人的圖像和邏輯處理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遲遲不能與他聯合訓練的最大原因,還剛剛造好呢。
根據地面站的指引,目前要儘量減少雨果的交流互動,他還正處於與地面站的即時連接,並接受未完成的一些基礎訓練,哦,不,應該叫博弈或者進化。
於是詭異的一幕出現了,我在倉內盯著雨果,雨果也用它大大的攝像頭看著我,攝像頭鏡頭一會大一會小,仿佛看著極遠的地方,有時又盯盯地看著我,搞得我毛骨悚然。
2040年9月23日 星期天
今天一早接到螢火蟲的通知,會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與空間站近距離通過。
說是近距離通過,也要靠望遠鏡才能找到那個在宇宙中如此渺小的星星。
我們直接建立了通信聯繫,原本計畫是要在空間站上訓練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就無奈以這種方式告別。我們互至了問候,寒暄了幾句,關於旅程,實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隨後大家默默無語時。螢火蟲啟動了變軌。
2040年10月3日 星期三
雨果終於完成“閉關修煉”,開始了與我的第一次對話,可能是地面站人員背景交代失誤,開機介面竟然是語言選擇,雨果一口氣讀了N種語言,才找到我能聽懂的。當然對我來說,這充分說明了多學習幾種語言的必要性,白白浪費了大把時間。
初始化完成後,雨果立即按照日程啟動了計畫,他略一思索,以急切的口吻說:“船長,您的這次旅行非常緊張,我們還剩下143天13小時25分18秒。”
我們的任務非常繁重,我需要與您討論並請您同意下列計畫……..
2040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首先是我們一起分析下登陸火星後的一些計畫,計畫的基礎主要是能夠擁有相當的製造和修理能力,即使在3D印表機的幫助下,我們最大的問題是要克服“原料”的問題……
前提是您要先瞭解如下的基礎資訊:
火星土壤是指火星岩石受風化後產生的碎屑物質。歷史上海盜1、2號著陸器都在盆地上著陸,那裏的火星土壤為紅色細粒和角礫碎屑。它們的化學成分主要是: O (50%)、Si(15%~30%)、Fe (12%~16%)、Mg (5%)、Ca(3%~8%)、S (3%~4%)、Al (2%~7%)、K (<0.25%)、Ti(0.5%~-2.0%)、a (0.5%~ 1%); 其他還有P、Ta、V、Gr、Mg.Co、Ni.Cu等。按照氧化物的品質分數為SiO2 (44%)、Al203( 5.6%)、Fe2O( 18.4% )、SO,(8.6%)、Mg0(8.5%)、CaO (5.6%)。
因此,火星土壤含鐵較地球土壤高,尤以FeO含量甚高,並有鎂硫酸鹽、氧化鐵、碳酸鹽。火星土壤硫含量為地球的100倍,鉀含量僅為地球的五分之一,沒有有機物。
火星元素豐度與任何已知單一礦物或岩石類型不同,代表多種礦物的混合物。火星表面的黃褐色是由於表土含磁赤鐵礦引起的,是一種氧化的表面環境。
個人認為,其實火星不是缺少元素,只是品質不夠罷了。品質不夠導致了內核小,小內核的硬傷便是熱量低,熱量低磁場就弱,磁場弱,太陽風就要電離水然後刮走氫,沒有氫也就沒有水了,火星就乾燥了——但這下子不僅是乾燥,大量的氧氣和火星的物質反應,生成了強氧化強腐蝕的土壤,如此反復惡性循環。
所以說,女同胞們,輕,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是好事的。
……
“好了,雨果,打住。”——我實在不能忍受這樣的啰嗦。
2040年11月7日 星期四
今天我一醒來,雨果便開始了廣播:
火星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30℃以上,稀薄而乾燥的大氣使它表面的晝夜溫差常常超過100℃,遠大於地球上晝夜溫差的幅度。火星的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約在午後一小時)。到了夜間,由於火星大氣保暖作用很差,表面溫度很快下降,最低溫度(在黎明前)在-80℃以下。火星兩極地區溫度更低,在漫長的極夜最低溫度能降到-139℃。
“所以,船長,我們登陸後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是保持生活艙本身的完好以及能源的供應。”雨果在不斷輸出的同時,還在不停的用他的手指擺弄著各種姿勢,金屬摩擦的吱吱聲讓我無法忍受。
“雨果,夠了,我得承認你的智商遠超過我,但是情商是在不敢恭維。你能安靜一會兒麼?”
雨果聽了立即閉上嘴,但手還在不斷的隔空動作,據他說是在“博弈”各種艙室的安裝操作規程。那“咔哒咔哒”的声响也弄得我心烦意乱。
204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隨著距離地球的距離越來越遠,通信延遲越來越明顯,地球與火星的通信是個大問題。
由於時延問題未能與小麥克斯暢快視頻,我今天終於主動出擊,給雨果拋出了如下問題:
低增益天線可以全天進行通信,但要傳輸圖片或視頻等數據帶寬要求高的資訊幾乎不可能,因此需要高增益天線補充,但高增益天線的局限:為了傳輸圖像,“好奇”號必須和火星軌道觀測衛星以及火星奧德賽太空船取得聯繫,這兩個探測器每天各自有兩次機會和火星車通信。火星在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不到5500萬公里,最遠的時候則接近4億公里,即便以每秒30萬公里的光速傳播通信信號,也需要歷時很長時間,在火星上說上一句話,無線電傳播需要歷時183.3秒才能到達地球,也就是說地球上的人,需要在三分多鐘之後才能聽到火星上的人剛說過的一句話,而如果在最遠的距離上,那麼無線電信號就需要傳播1333.3秒鐘才能到達,也就是說需要歷時22.2分鐘才能聽到來自火星上的人的話語,很顯然這是很不方便的。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2040年12月3日 星期三
最有前途的應該是量子通信了,這或許就需要用到量子糾纏了,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中的物理現象,其中的基本粒子會有某種狀態上的共性,比如兩個基本粒子屬於一個量子系統,那麼改變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跟著改變。目前還無法說清量子糾纏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也無法說清,他們可以在多麼遙遠的距離上才有效,甚至無法具體說清這種“鬼魅似的超距作用(愛因斯坦語)”,一般認為是因為在量子的世界裏,當幾個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因此無法單獨描述單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那麼各個粒子表現出來的共性狀態就被叫做量子糾纏或者量子纏結。以兩顆向相反方向移動但速率相同的電子為例,即使將它們橫跨整個太陽系,也仍會保持關聯性,當其中一顆電子狀態發生變化,那麼另一顆也會幾乎同時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這是量子糾纏現象,很顯然,利用這種方式來傳遞某種資訊,要比用光和無線電來傳播資訊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因為如果用光速橫跨海王星的環形軌道,也需要歷時500分鐘,大約8.3個小時,而利用量子糾纏現象的話,資訊傳遞則幾乎可以同時進行。這樣的糾纏的技術成熟之後,那麼人類移民到火星上後,火星與地球之間的通訊將不再是問題,除了建立通信的時間需要長些,進行即時的電話和視頻應該也都是可以實現的。
204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雨果的進步有目共睹…..嗯這裏用這個詞顯得不那麼合適,將就吧。
經過這段時間的進化和磨合,雨果應該是對我有限的智商和耐心有了充分的認識。對登陸後的大事安排達成如下一致:
首先成功著陸,保持霍曼號無損,這樣至少我能依靠飛船本身的條件維持一段時間。
其次是能源系統的安裝調試和啟動,這個是最基礎的保障。有了穩定的能源供給,雨果才能放開手幹重活。
然後應該搭建好採礦和物資合成系統,目的是讓基地中若干型號的3D列印設備能夠正常運作起來,這樣能夠就地解決基本的維修和製造問題。
隨後才是搭建生活艙和生命維持系統,這個重要性不用強調。
後面應該是通信系統,完成與地球的高頻通信連接,之前用飛船自帶的低頻通信先應付。
後續再慢慢爬科技樹,爭取能夠實現火星與熒惑號之間的對接。甚至實現火星–地球班車。
……..
2040年12月17日 星期二
今天絕對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到達了火星軌道。
從霍曼號舷窗望去,紅色的星球,就像一顆紅寶石掛在漆黑的夜空,多麼絢麗,多麼神奇。
火星,我來了,我早已經被飛船上單一的營養食品奪去了味覺,我一定要在火星上生存下來!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飯菜!
這個本能的想法,好像離“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之類的意境差得比較遠,暗自羞愧啊。
2040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霍曼飛船與熒惑號的對接很順利,我順道參觀了這個在大概在2020年–2035年間陸續製作和組裝的大家夥。
整個設施還是相當完備的,空間也比霍曼號大上不少,如果不是時間有限,真想在此小住一陣。直到雨果催促我新版螢火蟲已經上載完畢,要準備降落事宜了。
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飛船的控制AI叫螢火蟲了。
2041年1月1日 星期五
降落,最重要的應該是地點了,火星基地的選擇十分講究。
火星的表面,像地球表面一樣,形狀是崎嶇不平的,有山脈、有平原、有峽谷, 只是沒有像地球上這樣的海洋。火星上高山和低地的高低差別,一般在5至10 公里左右。火星上有不少死火山,最大的死火山是位於北緯18度處的奧林匹斯山,直徑約600公里,高26000米。火星上還有許多像月亮上一樣的環形山,但不像月亮上那樣密集。
火星的南半球和北半球有很大差別。火星南半球在地質上比較古老,密佈環形山,而北半球則比較平坦,主要是一些在火山活動時期形成的大的熔岩平原, 它們覆蓋了原來的古老地殼。火星北半球地勢普遍比南半球低,平均來說約低4 公里,環形山也比南半球少得多。
降落和基地地點坐落在阿瑞斯平原。阿瑞斯平原是位於火星北半球的一塊熔岩平原,大概位於北緯20度東經160度左右的位置。它之所以會被選為著陸點和基地,是因為它恰好符合科學家們提出的以下幾個要求:首先,這個平原上有著火星各個地質年代的岩石,為生存提供了最豐富的元素材料;其次,這個平原海拔較低,地勢平坦,並且接近火星的赤道,有利於飛船著陸,塵暴的破壞性相對比較小;再次,由於著陸點靠近赤道,有較長的白天時間和較高的太陽高度,可使太陽能電池板有較長的充電時間。
2041年1月1日 星期二
今天討論了一個小問題,火星的自轉與公轉,以及火星上紀年的問題。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天文單位),公轉週期為687地球日,1.88地球年(以下稱年),或668.6火星日。平均火星日為24小時39分35.244秒,或1.027491251地球日。
火星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季節長度約為兩倍。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約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2009年10月26日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為夏至,北半球處春季。
火星軌道和地球的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分別是9.6萬年和210萬年,於0.002至0.12間變化;而地球的是10萬年和41.3萬年等,於0.005至0.058間變化(見米蘭科維奇迴圈),火星與地球最短距離正慢慢減小。至於自轉軸傾角,火星是25.19度,但可由13度至40度間變化週期一千多萬年,不像地球的穩定處於22.1和24.5度間,是因為火星沒有如月球般的巨大衛星來維持自轉軸。也因沒有大衛星的潮汐作用,火星自轉週期變化小,不像地球的會被慢慢拉長。
我想:火星肯定要用火星年,只是要有一個與地球紀年準確換算的辦法。按此道理,假期也應該長兩倍,麥克斯應該非常高興…..。
火星年應該是地球兩倍,所以分為24個月,一個月30天,仍然按照7天為一個星期。馬上就要使用火星紀年了。
火星元年1月1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人類第一次達到成功達到火星地面!
(未完待續)